顯微鏡下的大明
原著作者是馬伯庸,本人算不上馬伯庸迷,但這次回台也買了他的《長安十二時辰》與《長安的荔枝》,那種小題大做的敘事手法,看了確實令人艷羡。 而這部《絲絹案》是有確切歷史根據的,看此劇時讓我依稀想起黃仁宇的《萬曆十五年》,也是採用以小見大的寫法,其中對中國明代官吏制度僵化的分析與描述,筆法深刻入骨! 萬曆皇帝自十四年起,長達三十年不上朝,黃仁宇寫盡萬曆當皇帝的苦悶,處處為官僚掣肘的困局,一心想立心愛的妃子鄭貴妃所生之子朱常洵為太子,大臣們偏偏不讓他如願。後來越演越烈,最後演變成僵持十五年的君臣對立,萬曆遲遲不願立太子,對臣子不理不睬,但並未奏效,終究拗不過大臣們,最後還是立了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,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「國本之爭」。 從此,皇帝看破一切,乾脆罷工,不再上早朝,不再見臣下,以此對抗官僚們的霸凌。 《顯微鏡下的大明》在劇中雖未提到萬曆,卻提到一個很重要的人物,「一條鞭法」的倡導者——張居正,他是萬曆的老師,張居正死前,萬曆還不敢如此肆意妄爲,還算中規中矩地在做皇帝。 劇中以張首輔為稱呼,此人在劇中並出場,只是很巧妙地在對話中被談及,就讓整部戲的背景有了具體的歷史氛圍。他雖自始至終從未出場,卻在幕後推動改革、推動劇情、成爲那隻隱形的手,隨著劇情的推移,也讓人漸感到時代的困局。 雖非歷史正劇,而是以輕喜劇的手法來演繹,仍不失忠於史實的佳作。 若是《萬曆十五年》描繪的是一個僵化的官僚體制,讓所有人走入環環相扣的死局,連握有至高君權的皇帝,也撼動不了它。《顯微鏡下的大明》便也是描繪這樣的一個官僚體系,此番卻由一個小人物來撼動——算呆子帥家默。 男主帥家默(張若昀飾演)穿得破破爛爛的,言行自閉荒誕,數學卻很厲害。偶爾被他查到了仁華縣的賦稅出了大紕漏,查著查著就查到了隱匿在龐大的賦稅制度中的冰山一角——「人丁絲絹稅」。 而劇中所談的「人丁絲絹稅」只是故事的外衣,内核卻是重新丈量田畝的稅制改革,馬伯庸抛出「人丁絲絹稅」這塊磚,用意是在引出「稅制改革」這塊玉,及其改革背後的重重困局。爲了減少人民負擔,稅賦應該按田畝多寡來徵收,不該外掛其他名目來多徵其他雜稅,廢除「絲絹稅」只是一例。但事情不是免除雜稅就能解決了,政府爲了公平起見,重新丈量田畝,其用意卻是要揪出鄉紳巨富的隱田、私田、兼并等種種弊端,為後來張居正所推行的「一條鞭法」鋪路。 何謂一條鞭法? 計畝征銀折辦於官,將田賦、雜稅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