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微鏡下的大明
原著作者是馬伯庸,雖不是馬伯庸迷,但看過《長安十二時辰》,那種小題大做説故事的方式,確實令人驚艷嘆服。
而這部《絲絹案》是有確切歷史根據的,看的時候讓我依稀想起黃仁宇的《萬曆十五年》,也是採用以小見大的寫法,尤其對中國明代官吏制度僵化的描述,著實讓人拍案驚奇啊!萬曆皇帝自十四年起,長達三十年不上朝,黃仁宇寫盡萬曆當皇帝的苦悶,處處為官僚掣肘的困局,想立自己心愛妃子(鄭貴妃)所生之子朱常洵為太子,大臣們偏偏不讓他如願,後來越演越烈,演變成僵持十五年的爭論,萬曆還是遲遲不願立太子,最後也拗不過大臣們,立了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,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「國本之爭」。
從此,皇帝看破一切,乾脆罷工,不再上早朝,不再見臣下,以此對抗官僚們的霸凌。
戲裏雖然沒談到萬曆,但談到一個很重要的人物,「一條鞭法」的倡導者——張居正。劇中以張首輔為稱呼,此人在劇中並未出場,只是很巧妙地在對話中被談及,就讓整部戲有了具體的背景與時代的氛圍,隨著劇情的推移,也讓人漸漸感受到時代的困局。
這雖非歷史正劇,以輕喜劇的手法演繹,仍不失忠於史實的佳作。看了之後,會讓人覺得,那些歷史正劇,演的反而不是真實的歷史。
男主張若昀穿得破破爛爛的,看起來很真實。
而劇中所談的「人丁絲絹稅」只是故事的外衣,内核卻是重新丈量田畝的稅制改革,主要以「人丁絲絹稅」來引出「改革稅制」這個主要議題︰稅賦應該按田地多寡來徵收,爲了公平起見,必須重新丈量田畝,爲的是要揪出鄉紳巨富的隱田、私田、兼并等種種弊端,為後來張居正所推行的「一條鞭法」鋪路。
何所謂一條鞭法?
計畝征銀折辦於官,將田賦、雜稅、徭役悉併一條,由張居正在萬曆九年推行到全國。
然而其中隱患重重。
中國官制中,素有官吏分家的傳統,官可視爲政務官,吏可視爲事務官,胥吏也就是現代的公務員。在古代,官雖然出身科舉,需要經過嚴格的考核與選拔,但吏卻是世代相傳的鐵飯碗。官是走馬上任、有升遷與任期,但胥吏卻是盤踞地方、屹立不搖的勢力。
官場上官官相護,官唯恐得罪人,影響到升遷,因而無爲而治,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劇中的方縣令。胥吏卻對地方層層剝削,任何一條政策推行下去,在胥吏手上實行起來,即使是仁政,就會變相成壓榨老百姓的暴政。就連丈量田地,只要賄賂辦事人員,便得以縮小田畝,減少賦稅,而沒錢的老百姓,沒錢賄賂,丈量土地時,尺線被放寬,田地面積變大,無形中要多繳納很多稅。
這齣戲是明朝官僚制度僵化的縮影,同時也展現出制度下的人性,人性在制度下被碾軋的掙扎,及其抗爭的勇氣,非常值得一看。
一葉知秋、知微見著、以小觀大,是一部值得細品的佳作,雖是硬核歷史劇,兒子也看得津津有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