鶴唳華亭下






太子人設

太子人設是被詬病最多的問題,皇帝忌憚國舅的兵權,而疑心太子,進而利用太子來制約在邊塞領軍作戰的國舅,看似合情合理。但皇帝對太子動輒打駡,硬是將種種罪責歸到他身上,而這個太子又喜歡在事態不明朗之前,爲了包庇他人,涕淚交零,將罪責全部攬下。

這樣的父子關係不是過於牽强了?太子的行徑也極爲不合理,常常讓人不明白,他爲何非要擔下那些罪責,到底是爲了什麽?

最説不通的是童謠一案,起於一首流傳民間的童謠,歌詞暗諷當今皇帝逼死兄長得位,童謠最後一句是「佳人回首顧不顧」,太子的母舅、兵權在握的顧思林剛好姓「顧」。這首歌在中秋宮宴上,由皇上一名寵妃唱出,唱完之後,她馬上被拖了出去,這時候,太子卻硬生生認下是他幹的。

皇帝罰他杖刑!還被控鶴收押(皇帝個人親衛),這麽重的刑罰,原本以爲會是什麽大案,看來看去也只是一首童謠,似乎與顧思林有關,最後結局也不是很明朗,這樣的劇情安排讓人覺得虎頭蛇尾。

太子與皇帝、皇后、外戚、權臣、京衛、邊防等,有著諸多的矛盾,直到顧逢恩(表兄)起兵叛亂,太子都要攬下所有的錯。然而,有多少皇太子失寵、被拉下馬的故事?而蕭定權這個太子當得太苦太難,動輒得咎,如履薄冰,堪稱史上處境最艱難的太子,作者堆砌了這麽多的難處在他身上,讓他獨自一人去承擔,反而讓這個人設立不起來。


情感表現

縱使有這麽大的硬傷,但就人物情感的表現來説,《鶴唳華亭》絕對是一齣值得看的好戲。

太子
太子這個人物多面複雜,也展現了人性的矛盾與非同一性,他有軟弱的時候,也有孤勇的時候,有善良的時候,也有狠毒的時候,他有真摯的時候,也有狡猾的時候,很溫柔,也很暴戾。他並非是一個真君子,但絕對是一個流露真情的人。他想要實踐的並非只是儒家的禮教,更多時候,他想要是真性情與親情,想要被愛與被保護。我想,全劇太子想要傳遞的情感大概是,想保住身邊所有他愛的人,但他是有毒體質,離他近的人下場都很慘,尤其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表哥顧逢恩,落得揮劍自刎的下場,令人唏噓感嘆。最後他誰都沒能保下,唯一擁有抗毒體質的是女主陸文昔。

陸文昔
陸文昔也是複雜多面的角色,原本以爲她會像《延禧攻略》的魏瓔珞一樣,睚眥必報,一路升級打怪。但她不是,甚至面對殺父仇人的女兒太子妃,一直保持著親近之心,有著下不了毒手的軟弱。這個角色表現更多的是,底層人的無奈與無能,而非主角的萬能光環。她甚至一度天真地認爲,就算她枉死,太子在她死後,也會還她清白。曾將希望寄於太子身上,但他卻一再地讓她失望。她希望太子能做個青春乾淨的人,直到最後,她終於明白太子無力清道與無能清白,爲了讓殺父仇人(張陸正)伏罪,這時才主動出面,在皇帝面前指認張陸正。

皇帝
全劇核心是太子與皇帝之間的關係,他們是父子?還是君臣?是全劇戮力詮釋的問題。對此不得不説,羅晉與黃志忠的對手戲,實在是太棒了!那種炸裂的演技,那種戲劇張力與震撼力,是現今靠顔值晉升頂流的流量明星,望塵莫及。

皇帝蕭睿鑒是愛太子的,只不過他的愛太深層太沉重,或許他有他不能直接表達的苦衷。他要磨礪儲君也好,要鍛煉他的心智也罷,但比較不合理的地方是,與皇長子之間,只出現點茶時親密的影像,就想以此説服全員觀衆——他的心是偏袒皇長子,這個理由缺乏說服力。而聰明睿智如他,就憑著點茶之情,爲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皇長子所矇蔽,甚至到了盲目的地步?這也是此劇的缺失。


總評

許多評論者認爲《鶴唳華亭》是一部華而不實、故作高深,畫面精緻唯美,卻掩不住空虛的靈魂,設定懸浮,格局狹隘。誠然,編劇的古文功力絕對是一流的,臺詞的遣辭用字都相當艱澀,被喻爲要捧著字典追劇的作品。

然而,個人認爲,這齣戲倒還不至於糟到靈魂空虛的地步,比較是,作者試圖將中國深層的文化内涵,以小説戲劇的手法呈現,卻因太多的堆砌,導致表現得沒有很成功罷了。

若是把揪成一團的人物關係打散,將上述環環相扣的情節一一解套,以既有的敘述手法,用中短篇來呈現,會更加緊凑,會更有驚愕效果,悲劇性會更强烈。

番外《別雲間》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二集,光是顧逢恩舉劍自刎短短一幕,就足以讓觀衆刻骨銘心,永遠記住了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俄劇《葉卡捷琳娜》

與兒子一起追《飛狐外傳》

《飛狐外傳》裏的原諒與和解